BG大游:能源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2-09-20 

BG大游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高质量能源体系支撑,“能源革命”新战略应运而生。 “能源革命”是指我国能源必须发生质变、革命性创新和转型。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改一合作”中,能源消费革命意味着从粗放低效向节约高效转变;能源供给革命是从黑色高碳向绿色低碳转变;能源技术革命是消费革命和供给革命的支撑;能源系统革命是成功的保证。 “能源革命”理念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其目标是在中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能源系统向经济高效的转型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注重能源发展的数量,但不强调能源效率的问题。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一次能源消费呈现出异乎寻常的高速增长态势。年计划指标和地方考核指标,能耗弹性系数逐渐减小。

BG大游能源弹性系数的下降意味着能源强度的下降,是粗放式发展变化的开始。我国的能源强度(单位 GDP 能耗)在 2010 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 倍,近十年来逐渐下降,但 2018 年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5 倍(生产 15%世界能源)。 GDP,消耗了全球 23% 的能源消耗)。

能源强度仍然偏高的主要原因是高耗能产业比重仍然偏高,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技术水平不节能高效;加上很多浪费。我国节能增效潜力巨大。例如中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1978年燃煤电厂平均每1度电消耗471克煤,2018年消耗量增加到仅308克,而我国先进的上海外高桥三厂仅消耗471克克煤。需要270克煤。如果全国燃煤电厂达到这个水平,发电用煤最多可节省12%。

如果我们的能源强度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更不用说先进水平),我们每年可以节省50%的能源消耗,大约是15亿吨标准煤。因此,节能增效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效率是一个国家能源体系先进性的标志。能源转型,首先要节能高效。

BG大游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

全球一次能源结构转型的三个历史阶段是:煤炭主导阶段→油气主导阶段→非化石能源主导阶段。 1913年,世界70%的一次能源是煤炭。经过几十年的转型,已进入油气化阶段。目前,油气在世界一次能源中的总比重超过50%。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次能源结构将进入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阶段。

与世界不同,量化评估表明,我国不会出现石油和天然气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中国一次能源结构转型的三个阶段是:煤炭主导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非化石能源主导阶段。现在,我国能源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核能协调互补,发展相互转化。经过几十年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的努力,我们将迈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阶段。

现阶段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1、坚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战略方针。

煤炭作为能源的利用应主要用于发电。目前,中国煤炭消费量的一半左右用于发电。燃煤发电是目前我国电力的主力军。煤电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供电主力军,开展清洁高效技术升级改造。如前所述中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以先进企业为标杆,燃煤发电在节能高效方面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煤电厂年运行小时数仅为4300小时左右,开工率不足。因此,装机容量不应扩大,而应努力提高清洁度和效率;这是燃煤发电的新使命,应该得到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中国煤炭消费的第二个目的地是大宗燃烧,这是污染最严重、效率最低的。要明确,因地制宜,尽快用各类清洁供暖替代散煤。这也是保卫蓝天的重要举措。

煤炭消费的第三个目的地是工业用煤,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用煤。中国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已经饱和甚至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之一。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如吨钢和煤炭消耗)也在逐年下降。因此,工业用煤总量也呈下降趋势。

煤炭消费的第四个目的地是煤化工。煤化工的种类很多。用于能源转换的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化工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技术储备。基于经济和气候安全考虑,不宜扩大规模。煤炭是一种富含碳元素的宝贵资源,适合作为生产高端化工产品的原料。

综上所述,清洁高效将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总量,这是煤炭技术进步做出的新贡献。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国家可以控制的能源,不受国际地缘政治变化的影响,是能源供应安全的要素。绿色可再生能源也是能源和环境安全的一个要素。同时,低碳可再生能源也是能源和气候安全的一个要素。

开发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是完全可行的。首先,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我国可技术开发的风能资源约为35亿千瓦,可技术开发的太阳能光伏资源约为22亿千瓦。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开发风能装机容量2.1亿千瓦,光伏装机容量2.4亿千瓦,均不到技术可开发容量的十分之一。如果再加上可观的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太阳能热利用、固废能等资源,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就足够丰富了。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可行性已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与之相关的各种储能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至于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可以通过储能、调峰等技术来解决。第三,高成本曾经是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障碍。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风电和光伏的成本下降了几十倍。经济可行性得到市场认可。

根据现有国家能源发展规划,非化石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变化。

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将为我国提供绿色电力、绿色氢、低碳供暖(制冷),使我国以更经济的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

东西部能源供需格局优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体现在我国能源空间格局上。中国东部是能源消费大户,西部是产能大户。通过发展西部经济来提高消费能力,东部增加产能可以缓解发展的不平衡和不足。东部地区可以将“远道而来的能源(如西电东送)”与“周围来的能源”结合起来,重视周边能源的开发和调动。我国中东部地区可技术开发海上和陆上风能资源11亿千瓦中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集中和分布式太阳能资源9亿千瓦。中东地区已开发技术的比例不到技术可开发量的十分之一。中东部省份如果调动周围的能量,把远方的能量结合起来,不仅发展更加平衡和充分,而且自控和安全水平也会更高。经济方面,根据天津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课题组的测算,与西部发电成本相比,东部自发电更便宜。

考虑到生物质能、地热、水电、核电和天然气,东部能源自给自足的比例很高是完全可能的。考虑到东部地区储能、节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都比较先进,燃煤发电在提供电力的同时,通过灵活变电起到调峰的作用。我国东部从能源“消费者”转变为能源“消费者”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我国中东部能源自给比例较高,可以缓解“西电东送”和“煤南运”的压力,有利于国家经济和能源发展的大局.

能源空间格局优化与能源结构优化明显耦合,将共同推动我国能源转型。

集中式和分布式的结合将改变能源系统的模式

过去很早就习惯了中心化的概念。近年来,发展光伏、天然气、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分布式能源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分布式能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分布式能源是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分布式能源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推广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不仅是能源和电力的重大变革,而且有助于城乡一体化能源转型。低碳能源网络(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天然气),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中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都可以通过集中式大电网和分散式微电网进行交互。微电网可以通过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对分散的自发小容量和储能进行管理,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的概念应运而生。大量的 VPP 可以减轻集中式电网的负担。未来,一系列低碳能源网络将与智能大电网、大能源基地相结合。配电网中的分布式发电和有功负荷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更多电力用户将由单一消费者(消费者)带动。转变为生产能源的消费者,即产消者,可以培养出大规模的产消者。产消者依托互联网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聚合分散在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储能、负荷等各种资源,进行协同运行控制和市场交易,为电网提供辅助服务。 此外,通过利用固废资源,可以解决现代美丽中国面临的垃圾围城和农村问题。垃圾和固体废弃物通过堆肥、沼气、焚烧、发电等分布式利用方式进行能源利用,成为可再生能源之一。一旦我国拥有大量的产消者和VPP,它们将创造出一种新的电力系统形态,中国的能源格局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河南省兰考县被选为能源革命试点县。他们实际上是在运营分散式风力发电、光伏与建筑结合、生物质气、地热、储能和垃圾发电。近三年的实践结果证实了上述思路的可行性。

分布式和集中式的结合,将增强各地能源的自供和弹性,有利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这也是新冠疫情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能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改变能源行业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全球经济社会正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业态,正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国家和企业已经开始数字化转型。在这一波浪潮下,“大云、智能换挡”等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能源行业,重塑能源行业。能源、电力、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构成能源物联网(IoT),实现横向多能互补、电热协同、源、网、荷、储、用、服务、管理、全面互联、全面感知、全面智能、全面协同的新能源生态系统(智慧能源)。

人工智能 AI 技术也正在与能源领域相结合。这种组合是一个多能源服务行业,其特点是提高能源效率和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能源产业要成为能源产业+能源服务业,不仅提供能源中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还提供服务,服务的功能会越来越强。无人管理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将会越来越多,这一切都离不开数字化。支持。这是一场需求侧驱动的供给侧能源革命。

BG大游能源转型是工业革命的一部分。能源转型是长期而艰巨的,但方向是明确的。它需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以上五个方面涉及到一些观念的革命。能源理念的创新将引领能源革命,共同实现能源新常态、高质量、新体系。